首页 > 都市言情 > 抗战:这是溃军?分明是美械师! > 第29章 未了的心愿

第29章 未了的心愿(2/2)

目录

余继承一行行记录着这些烈士的情况,王根生默默敬礼,转身去操办烈士埋骨的事。

龙文章也准备转身,余继承却叫住了他。

“等等!龙排长。”

“连长还有什么吩咐。”

“二排的几个战友,我只记录了名字,还不知道他们有什么未了心愿……”

“连长记这个做什么?”龙文章有些奇怪。

“我希望在胜利后,代替他们去完成未了的心愿。如果有一天我也战死沙场,希望还有人能记得我,记得我们的心愿。”

“未了的心愿……”龙文章回想起那些战死沙场的弟兄,战争时期的士兵的条件是极差的,饿了没有食物吃,冷了没衣服穿,病了没有医生药品来治,很多时候战士们脚上穿的草鞋都需要自己在夜里抽时间去打。除了战斗减员之外,国军战士中冻死、饿死,或者因为小病久不治而失去战斗力的不计其数。

这些人就像是麦田里的秸秆,无论碰到鬼子的屠刀还是伤病的困扰,就会一茬接一茬的倒下,无声无息的死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国府中也不缺有识之士为士兵们请命,但是全面抗战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战死的将军就有十几位,谁有空去关心那些大头兵啊?

战死的国军士兵不计其数,发点抚恤金了事,没有人会真正在乎他们。很多时候就连战士们自己都麻木了,有时候甚至会觉得死亡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但是现在却有人会把他们的名字和心愿一一记起,待到胜利后去一一实现。

如果是这样,艰苦的日子似乎也没那么难熬,残酷的战斗之余,生活似乎又重新有了些盼头,待到收拾旧山河的那一天,也许我们还能去实现自己的心愿?

“抱歉,连长。我也不那么清楚,只知道弟兄们都是想打败鬼子。”龙文章郑重的敬了个礼,走出了屋子。

此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一阵风吹过屋旁的树叶沙沙作响,落日的余辉透过窗户照在余继承身上,在地上映出他高大的身影。

余继承收拾了一下心情,强迫自己把注意力转移到当下——眼下自己除了这八十几人的队伍,当务之急还是找一个能够安置万家镇居民的地方,要是错过了春种,到了冬天这些百姓就算没有遭鬼子毒手,也得饿死大半,这可不是抗战的正确的打法。

在这一点上阅读过后世大量抗战研究资料的余继承,有着超越当时绝大部分人的视野。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府在正面战场上投入的兵力并不少,不可谓不积极。虽然国军内也有颇多忠勇爱国之士,还有超级大国的提供空军支援,但每当发起主动进攻就会大败而归,原因何在?

从外因上来说,鬼子的工业化进程领先国府近半个世纪,无论是火力、情报还是国家战争动员能力上都高出国府好几个段位,鬼子的战斗续航能力远超国府,而且常校长的战略部署电文十有八九都会被鬼子的“紫英”密码机截获破译,相当于鬼子单方面消除了战争迷雾;

从内因上来讲,国府主导武器采购的人多是买办出身,不仅在购买武器时“只买贵的,不选对的”,买了很多厉害的武器却不能贴合华夏军队实际情况,发挥不出优点。而且国府的地方治理能力太差,征兵效率极低,国府在抗战期间抓壮丁超过一千万,接近三分之一没到集合地就饿死病死了,还有不少也没能捱到训练结束,最终完成训练入伍的士兵只有五百多万。

而且这种征兵行为对于辖区里的百姓来说是掠夺性的,全面抗战八年国统区的百姓越打越穷,苦不堪言;反观红色根据地虽然和鬼子大部队正面对抗少,但是在后方建立的根据地,不仅基本保持了根据地民众的正常生活,而且严重限制了鬼子汲取华夏地区人力物力能力,让鬼子的战争行为变成了亏本买卖。

“看是时候也开辟一片根据地,发动百姓们搞生产了,不然的话鬼子没打跑却先把自己饿死了。”

余继承边思索边顺手打开了【可视化视野】,集中精神开始在地图上搜索。晋省的主要公路铁路周边已经被鬼子占据,但所幸晋省的地形极为复杂,有很多小盆地和山谷适合安置万家镇的居民。

经过余继承的仔细查找,果然西北方向不到三十里的地方,找到一处地势险要的山谷,陆路只有一条谷口可供出入,离公路距离不超过五十里,山谷里有不少梯田可供耕种。山梁背后一处悬崖底部有滩岸能通汾水支流,运输粮食和武器都非常方便,是一处非常适合的驻扎地。

余继承吩咐王根生找来一个熟悉周边地理的百姓,询问这个地方的情况。

“哦,您问西北边三十里?那地方叫黑云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