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在魏国的赵国名将廉颇与杨朱学派(2/2)
刘叔也是不解问道“这是骄兵之计吗?李牧如此做,就是让匈奴感觉赵国都是软蛋,赵军则养精蓄锐,只等匈奴出错,便可一击必杀。”鬼谷子点头道“小友说的有理,当匈奴开始蔑视赵军时,李牧便让人将大批的牲畜,拉出去到处放牧,放牧的人和牲畜在野外是漫山遍野。匈奴人一看有牲畜可抢,便先派出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得到消息,就令士兵假装失败,并故意把牲畜和一些老弱残兵丢弃给匈奴;匈奴单于听说了之后,认为赵国都是弱兵,便率领着大批人马入侵赵国。此时,李牧早已在各处要地布下许多奇兵,匈奴一进入包围圈,李牧便下令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并开始反击匈奴,匈奴军大败,被杀死十多万精锐人马。李牧又乘势灭了襜褴,并打败了东胡部落,收降了林胡部落,匈奴单于是落荒而逃,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再接近赵国的边境城镇。”刘叔点头道“对付这些游牧民族就该如此,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城池并不感兴趣,他们只对人口、牲畜、布匹、金银感兴趣,李牧这一手钓鱼战法,比起其他将领的主动出击,真是高明了许多。”
刘叔点头又问道“听闻廉颇就在魏国大梁,那廉颇又有何能耐能入前辈法眼了?”鬼谷子笑道“廉颇之威不可小觑,齐国传到齐威王时,齐威王任用邹忌子为相,又任用田忌、孙膑为将,于是齐国便开始强大了起来,桂陵之战,我徒孙膑献计当围魏救赵,这一计,使齐国一下便打败了当时的强国魏国,齐威王死后,传于齐宣王,齐宣王时代,齐国是更加的强大,所以后来才有燕国乐毅率领联军伐齐,然而如此强大的齐国却被廉颇屡次击败,赵王派廉颇功打当时的强国齐国,廉颇率军先是大败齐军,两年后,又夺下了齐国不少城池,三年后,赵王又派廉颇去攻打魏国,廉颇是不负众望,又夺下魏国的安阳和房陵。”刘叔赞道“当时天下就属齐国和魏国最是难打,没想到廉颇如此厉害。”鬼谷子又道“可惜长平之战时,赵王令赵括代替廉颇,不然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啊!”刘叔点头道“听闻是秦相范雎使的离间计,蔺相如看出是秦人之计,可惜那赵孝成王却不听良言。”
鬼谷子道“所以我常对徒儿们说,‘为将者当先学会择主而事’,既然君主可以挑选你们,那你们为何就不能挑选君主呢?可惜能听入者少之又少,诶,不过这天下明主却也不多。”刘叔点头,鬼谷子又道“长平之战后,燕王喜听闻栗腹报说‘赵国的都城——邯郸城内已看不到多少成年的男子了,这时候我们若派兵攻打赵国,必然可以夺取大量的城池。’燕王喜便派遣六十万大军与2000辆战车,分两路攻打赵国,赵孝成王经过长平之战后,总算是想起了廉颇,于是赵国东拼西凑,总算是召集出十三万大军,当时燕军与赵军比例是五比一,天下无不认为赵国将有灭顶之灾,然而,老将廉颇率领着13万老弱赵军是大破60万精锐燕军,杀死了燕国国相栗腹,并杀入燕地,包围了燕国都城蓟城,最后燕国是割让了五座城池,方才求得赵国退兵。此战后,赵孝成王把尉文一地封给了廉颇,并赐号‘信平君’,又授官假相国。”刘叔也道“当得如此,廉颇也确实当得名将二字。”
就在刘叔赶往魏国大梁之时,半路上,刘叔突然想起一人,即魏国的杨朱,杨朱与列子是老子之后名声最显的道门人物,二人是道门的两类传承,但二人学说又有些互不对付,因为杨朱的学说与传统道门学说颇为不同,杨朱之学的思想主要是“贵己、轻物重生、全性保真”,所谓“贵己”,孟子曾评价曰“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而杨朱则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的意思是“古时之人,你让他拔下自己的一根毫毛,说此事有利于天下,他是不会给的;而让天下人来奉养他一生,他也是不会同意的。依我看,如果人人都可以治内贵己,互不侵犯、损害,人人自重自爱,各安其所,这样天下不就太平无事了吗?”反观列子的思想,却是更接近于老子的思想。
后来,列子、杨子之后,道门又有庄子,庄子对于杨朱的评价,曾在《庄子》中多有描述,其中写到:杨朱曾问老子“有这样一个人,他敏捷果决,认识事物透彻明达,学道精勤不倦。那像这样的人,可以和圣明的君王相比吗?”老子说“这样的人,就好比能够追捕狐狸的猎狗,最多可做个高官,又怎能和圣人相比。”杨朱闻言惭愧的问道“那圣明的君王,应该怎样治理天下呢?”老子答“圣王治理天下,其功绩福盖天下,却说和自己不相干,他教化诸事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什么依赖;他虽有功德,却不愿用语言说出来,并使世间万物,欣然得到他们想要的;而他自己则立于神秘莫测之境,畅游于虚无的世界。”后来,杨朱在梁城又与老子相遇,老子见到杨朱仰天长叹道“当初我把你看作是可以教诲的人,如今看来你是不可受教的。”杨朱听后,十分惭愧,于是他跪在老子门前,希望能得到点化,老子说道“你看你仰头张目、傲慢跋扈,你这样,谁还愿跟你相处?那些德行最为高尚的人,总会认为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你再看看你!”杨朱听言,果然改变了不少。
杨朱得到老子点化后,果然是受益匪浅,他的学说也很快便发扬光大,孟子后来描述过杨朱学说的盛况“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说杨朱与墨子的学说流行于天下,人们说的不是杨朱学说,便是墨子的学说,正因为两派学说盈天下,所以这两派学说又多有对立,墨学说“兼爱非攻”,就是宁可牺牲自身,也在所不惜,人们可以为了他人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自我,墨学觉得不论贵族还是百姓,我们都是一家人,并希望人们可以将其他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兄长来对待了;而杨学提倡“贵己”,杨学认为不论贵族还是百姓,人人都是平等的,凭什么君王、贵族就比你更重要?那些统治者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百姓的身家性命却是有限的,一个人对你说这件事对天下或者国家有益,那你就让这个人立马去做,我们百姓应当爱惜自己,把这些“好事”让给这些所谓的“专家”,而让天下人受损,自己得益的事,我们也不该去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事都会有因果或者承负的。
刘叔在魏国寻了几日,总算是找到了杨朱学派魏牟的后人——魏选,魏牟
曾经因功被封于中山,所以也算是魏国的贵族,如今传到魏选这一代,虽然中山早就亡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魏家在魏国还算是个大户,也因此刘叔很快便找到了魏选,刘叔向魏选请教了杨朱之学,魏选见刘叔是同道中人,便将杨朱之学《杨子》传于了刘叔,刘叔也对里面不懂的地方多以询问,比如杨子为何不拔一毛以利天下,魏选嗤笑道“此乃儒学为了打压我杨朱之学,而故意曲解了杨子之言,杨子的意思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凭什么要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如果今日你拔了一毛与人,那么明日会不会要你牺牲自己的性命?”刘叔点头表示赞同。
魏选与刘叔相谈甚欢,便又将杨朱之学中的贵己养生传于了刘叔,魏选先解释了求生、好生、乐生、重生、贵生、养生与长生之道,又提出“所谓道者,是人所以得生之理,而所以养生致死之由。修道者是即此得生之理,保而还初,使之长其生。”刘叔听了,有所领悟,魏选又解释道“你将生与道结合在一起,便可做到事半功倍。”刘叔按照魏选所说的方法,调整了自己的呼吸方式与吸收灵气的方法后,果然感觉到自己吸收灵气快了不少,不过刘叔又感觉自己身体中有许多的阀门,魏选闻言笑道“道友天资异禀,没想到这么快便察觉到了这些身体阀门。人体内依医道来说共分七门,而杨子先生发现人体中除了这七门之外,还有其他的九门,这九门在人体中形成了九门锁阳阵,使人类吸收灵气难度增加了九倍,所以能修行者才如此的风毛菱角。”刘叔说“那如何才能破解这九门?”魏选说道“道门中有许多办法可以破解,我们杨学便是以养生之法来破解,刚才我已将此法传于了你,不过你若要修炼此法,切记,要做到全性保真!”
刘叔忙问“这全性保真又何解?”魏选解释道“其一最好是童子之身,其二就是让保持自然的状态,顺应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