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送日子之盛谈彩礼、嫁妆与婚事费用(1/2)
岳西南的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大地,天空灰蒙蒙的,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阿丽所在的村子,被一层薄薄的雪覆盖着,远处的田野一片苍茫,只有几棵枯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阿丽家的小院里,几间瓦房错落有致,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屋檐下挂着几串玉米,在寒风中轻轻晃动。
阿丽家堂屋内,烧得正旺的煤炉散发着温暖,炉上的水壶冒着热气。大家围坐在炉子旁,阿丽的母亲端上了热气腾腾的茶水。三爷爷笑着说道:“这岳西南的冬天,可比咱松江市冷多了!”阿丽的父亲连忙应和:“是啊,三爷爷,快喝口热茶暖暖身子。”
一阵寒暄过后,话题渐渐转到了这次送日子的正事上。三爷爷清了清嗓子,看似随意地说道:“如今这年轻人结婚,讲究可多着呢。就说这彩礼、嫁妆和婚事费用,各地的规矩都不一样。在咱们岳西南,这些可是马虎不得。”贾晓臻点了点头,好奇地问道:“三爷爷,您给讲讲,岳西南这边具体都有哪些讲究?”
三爷爷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缓缓说道:“先说这彩礼,在咱们这儿,那可是男方对女方的重视。过去啊,彩礼的形式多样,古代人用牛羊、粮食、贝壳支付,现在大多都直接给钱或者送贵重物品了。而且啊,彩礼的多少,得看双方家庭的条件和孩子的情况。”王世坨在一旁插了话:“确实,我听说有的地方,彩礼高得吓人,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阿丽的父亲皱了皱眉头,说道:“可不是嘛,现在有些风气不太好,有些女方家一味地索要高额彩礼,完全把婚姻当成了买卖。”贾晓臻思索片刻,说道:“我在书上看到,不同社会和文化传统,彩礼和嫁妆的习俗差别很大。据默多克的抽样调查报告,有60%的社会传统中新郎的亲属要付彩礼,陪送嫁妆的情况相对少一些,只占抽样社会的4%。”
三爷爷听了,赞许地点点头:“晓臻不愧是大学生,知道的就是多。在咱们岳西南,过去女方家也会陪送嫁妆,不过这‘嫁妆’的含义很窄,主要就是指女方父母陪送的家具。新中国成立前,穷苦人家陪送的嫁妆很少,也就一件新蓝布上衣和几件小头饰,只有那些财主家,才会陪送一些家具。”阿丽的母亲回忆起往事,感慨道:“是啊,我结婚的时候,娘家就陪送了一个木箱子,那就算是嫁妆了。”
贾茂林放下茶杯,说道:“现在时代不同了,年轻人结婚,女方陪送的东西也多了。90年代末,这边年轻人结婚,女方父母一般会陪送一套组合家具,还有电视机、洗衣机、缝纫机等。”阿丽笑着说:“我和晓臻早就商量好了,我们不重这些形式,有没有彩礼、嫁妆都无所谓。我们更看重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感情。”贾晓臻也点头表示赞同:“对,我们觉得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没必要被这些物质的东西束缚。”
三爷爷笑了笑,说道:“你们年轻人能这么想,自然是好的。但在咱们农村,这些习俗一时半会儿还改不了。就拿彩礼来说,虽然大部分彩礼都用来添置女方的结婚用品,最后也都成了新家庭的财产,但也有个别父母,把女儿的彩礼挪作他用,给儿子娶媳妇,或者盖房子。”阿丽的父亲叹了口气:“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有些家庭因为彩礼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影响了孩子们的婚姻。”
土根一直静静地听着,这时也忍不住说道:“我听说,现在有些地方的彩礼越来越高,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有的家庭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四处借债,婚后生活也过得很艰难。”贾晓臻接过话茬:“我在一些资料上看到,南江省东部地区男方承担的结婚费用一般为
到
元,其中‘见面礼’就有800到1000元。还有闽西清流县,彩礼上升速度惊人,当地借债办婚事的比例高达93%。”
阿丽的母亲担忧地看着阿丽和贾晓臻,说道:“虽然你们不在乎这些,但咱们也不能坏了规矩。该有的礼节,还是得有。”阿丽靠在贾晓臻身边,撒娇地说:“妈,我们知道。但我们不想因为这些给双方家庭带来负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