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2章 《我和仲景学治痈疽肿瘤》初入东汉乱世医缘遇痈疽肿瘤难题

第2章 《我和仲景学治痈疽肿瘤》初入东汉乱世医缘遇痈疽肿瘤难题(2/2)

目录

趁着张仲景讲解的间隙,我鼓起勇气说道:“先生,其实在来到这里之前,我曾有幸和孙思邈学习过针灸、艾灸与按摩之术,还跟随道师张玄精通了正骨之法。”张仲景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旋即露出赞赏之色,说道:“如此经历,实属难能可贵,想必你已掌握诸多医道精髓,日后定能在医术上大有建树。有这些技艺傍身,再结合对痈疽病症的钻研,定能为患者解除更多病痛。”

解决了痈与疽的辩证问题,张仲景又将话题引向痈疽与瘤的关系。他带着我走到医馆后院,那里晾晒着各种各样的药材。他俯身拿起一块色泽深褐的穿山甲鳞片,说道:“痈疽是气血在肌表壅滞而发,以局部红肿热痛、化脓破溃为主要特征;瘤则是气血、痰湿等在体内聚结形成的局限性肿块,质地较硬,通常没有明显的红肿热痛。比如脖子上的瘿瘤,多因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所致;而体表的肉瘤,常由脾虚痰湿凝聚而成。瘤一般发展较为缓慢,初期患者可能毫无察觉,但随着瘤体逐渐增大,就会压迫周围组织,引发诸多不适。《黄帝内经》虽未对瘤有详细论述,但气血不畅、痰湿凝聚的发病机理与痈疽有相似之处,都是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结果。”

我思考片刻,提出疑问:“先生,在我原来的时代,有一种叫癌症的重病,患者体内会长出恶性肿瘤,致人死亡。我思索许久,认为癌症或许就是痈疽的一种,应是内痈疽。我们现在所见的痈疽多在体表,是外痈疽,而我那个时代的癌症,很可能是痈疽长在了内脏。”

张仲景微微皱眉,陷入沉思,许久才开口:“从你描述来看,你的推断颇有道理。人体经络气血相通,体表与内脏紧密相连,若气血痰湿等在体内脏腑处壅滞,形成内痈疽,其表现或许就如同你所说的癌症。医道同源,无论病症如何变化,根源都是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我们平日里治疗痈疽,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等方法,使气血通畅,阴阳调和,病症就能缓解。或许这些思路,也能为攻克你说的癌症提供参考。就像《黄帝内经》倡导的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疾病要从整体出发,调整阴阳气血的平衡。你能从古今病症中探寻联系,这份钻研精神难能可贵。”

随着对各类痈疽病例研究的深入,我们越发意识到传统经方虽疗效显着,但结合其他疗法或许能带来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张仲景陷入了长时间的思索,反复考量各种疗法的优势与互补性。终于,在一个静谧的夜晚,张仲景把我叫到跟前,目光中满是坚定与期许,说道:“经过这些时日的探讨与实践,我决定在往后的治疗中,将针灸、艾灸、按摩、正骨之法与经方相结合。针灸能通经络、调气血,艾灸可温通阳气、散寒除湿,按摩能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正骨可纠正骨骼关节的错位,改善气血运行。把它们与经方配合运用,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多管齐下,定能更好地驱散病邪,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开始尝试将多种疗法融合。有一位患有多年腰疽的患者,不仅局部疼痛难忍,还伴有腰部活动受限。张仲景先以经方扶正祛邪,同时,我运用所学的按摩手法,为患者舒缓腰部紧张的肌肉,再配合艾灸温通局部气血。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活动也逐渐恢复正常。

还有一位痈肿初起的患者,除了服用清热解毒的经方,张仲景还指导我为其施针,选取特定穴位,以泻热解毒、疏通经络。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原本红肿热痛的痈肿迅速消散,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跟随张仲景学习的历程,让我深切体悟到中医的精妙绝伦之处。它不仅仅是一门医术,更是对生命整体的深度洞察与理解,从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到人体内部脏腑经络的相互作用,无一不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在这个乱世,我愈发明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那就是全力以赴地努力学习,传承这门伟大的医术,为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带去希望的曙光。哪怕未来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艰难险阻,我也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负这段来之不易的医缘,让中医的熠熠光芒在这黑暗的时代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