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41章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跷脉病症论治

第41章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跷脉病症论治(1/2)

目录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跷脉病症论治

清晨,日光穿透淡薄云层,将温暖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医庐的庭院。孙思邈身着一袭素袍,衣袂随风轻扬,静静伫立在回廊之下。他周身散发着从容气息,像是能将世间病痛都安抚平定。我满怀敬意,在旁认真聆听他讲述奇经八脉的医理,内心满是对医学奥秘的憧憬与好奇。

这时,一阵脚步声打破宁静。只见一位身形佝偻的中年男子,脚步虚浮,缓缓走进医庐。他面容憔悴,皮肤黯淡无光,深陷的眼窝中,双眼布满血丝,透着深深的疲惫。男子声音沙哑,无奈诉说着自己的痛苦:“大夫,我每晚都翻来覆去,根本睡不着,白天双腿发软,走路都费劲。”

孙思邈微微皱眉,目光关切,专注地为患者望闻问切。随后,他看向我,眼中满是鼓励,说道:“你来分析下,这是什么病症。”我深吸一口气,努力回忆所学知识,脑海中迅速浮现跷脉相关内容。思索片刻,我笃定地说:“根据症状,失眠、下肢乏力,我认为是跷脉功能失调。阴跷脉司下肢内侧运动,且与睡眠相关;阳跷脉司下肢外侧运动,二者失调,才出现这些症状。”孙思邈点头肯定,追问:“不错,那你准备怎么治疗?”

我定了定神,有条不紊地回答:“先针刺照海穴,用补法,滋阴清热、调理阴跷脉;再刺申脉穴,用泻法,通阳安神、调理阳跷脉。同时,配合神门、三阴交等穴位。神门养心安神,用补法;三阴交调和气血,根据患者体质补泻。针法上,照海穴直刺0.5-0.8寸,得气后行提插补法,使针感沿阴跷脉循行路线传导;申脉穴直刺0.3-0.5寸,行捻转泻法,以针感向足外侧及阳跷脉方向扩散为佳;神门穴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使针感向手掌方向传导;三阴交穴直刺1-1.5寸,根据患者体质,体质虚弱者行提插补法,体质壮实有实邪者行捻转泻法。”

说罢,我拿起细长银针,在灯火上消毒,又用棉球擦拭患者照海穴部位。进针时,我小心翼翼感受针下阻力,缓慢调整进针深度与手法。患者微微皱眉,我轻声询问,他回答:“有点酸胀。”我安抚道:“这是正常针感,经络在慢慢被激活。”接着,我针刺申脉穴,密切观察患者表情,根据他的反馈调整手法。行神门、三阴交穴位针法时,我同样专注细致,患者的神情逐渐放松。

经过几次针灸治疗,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下肢力量也增强了。他激动地说:“昨晚终于睡了个好觉,早上起来精神多了,走路也有力气,太感谢你们了!”

这次治疗让我对阴跷脉和阳跷脉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们就像人体的隐形纽带,维系着身体平衡与健康。中医的博大精深,每个穴位、每种手法都蕴含无尽奥秘。孙思邈看着我,微笑着说:“医学之路漫长艰辛,但只要用心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与价值。”我用力点头,心中满是对未来医学探索的期待与决心。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又陆续来了九位有着不同跷脉病症的患者。

第二位患者是个年轻的书生,他身形消瘦,面色苍白,自诉嗜睡且下肢外侧时常麻木。我判断是阳跷脉气血不畅,在孙思邈的指导下,着重针刺申脉穴,采用行气活血的手法。申脉穴直刺0.5寸,行大幅度捻转泻法,频率为每分钟120次,以针感沿阳跷脉向上传导至大腿外侧为佳;再配合足临泣穴,此穴为胆经与阳跷脉交会穴,直刺0.5-0.8寸,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期间每10分钟行针一次。同时,建议他多食用一些具有行气活血功效的食物,如山楂、木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书生的精神状态逐渐好转,嗜睡症状减轻,下肢麻木感也慢慢消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