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17章 《我和师傅学正骨》寻骨问道,仙缘启智

第17章 《我和师傅学正骨》寻骨问道,仙缘启智(1/2)

目录

破晓时分,道观被第一缕晨曦温柔地笼罩着,青石板路在微光中泛出清冷的光泽,四周的松柏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与道观一同苏醒。我早早起身,简单洗漱后,怀着敬畏之心前往三清殿参加早课。

踏入三清殿,殿内香烟袅袅升腾,氤氲着一股神秘而庄重的气息。三清神像威严地端坐于高台之上,仿佛俯瞰着世间的一切。众道士整齐地排列着,双手抱拳,行稽首礼。主法道士身着华丽的道袍,手持如意,开始引领众人诵经祈福。清脆的木鱼声、悠扬的钟磬声交织在一起,与众人朗朗的诵经声相互呼应,在殿内久久回荡。我沉浸在这肃穆的氛围中,心中的杂念渐渐消散,只专注于对道教教义的虔诚感悟,期望能在这神圣的仪式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我在正骨之路上的探索提供指引。

早课结束后,我满怀期待地来到哪吒殿前。此时,阳光已完全穿透云层,将哪吒殿的琉璃瓦映照得熠熠生辉,殿内的哪吒神像宝相庄严,透着神秘的气息。不多时,道长迈着稳健而从容的步伐走来,手中拿着制作精良、关节可灵活转动的人体上肢骨骼模型,这将是我今日学习的重要教具。

道长轻轻将模型放在石桌上,拿起肩胛骨模型,开始讲解:“这肩胛骨,形似展翅欲飞的蝴蝶,医学上也叫胛骨、琵琶骨,稳稳地坐落于胸廓的后方。它的存在意义非凡,恰似一座坚固的桥梁,紧密地连接着上肢与躯干,同时也是众多肌肉的附着之处,对上肢的活动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与协调作用。你瞧,”道长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向模型上的各个部位,“它的前面是肩胛下窝,那里是肩胛下肌的附着之地;后面的肩胛冈犹如一条分界线,将其清晰地划分为冈上窝和冈下窝,这两个窝分别对应着冈上肌和冈下肌;而外侧角的关节盂与肱骨头完美契合,共同构成了肩关节,这个关节可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之一,它赋予了我们能够完成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旋转等丰富多样且复杂动作的能力,无论是日常的穿衣、吃饭,还是进行各种体育运动,都离不开它的参与。”

“在判断肩胛骨是否出现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观察和感知。首先,可以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肩部形态,看是否存在高低肩的现象,正常情况下,双肩应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若出现高低不一致,很可能是肩胛骨位置发生了偏移;还要留意肩胛骨是否有异常突出,正常的肩胛骨应是较为平滑地贴合在背部,一旦突出明显,就可能意味着有错位或其他病变。同时,我们可以用手触摸肩胛骨的周围,感受是否有压痛感,肌肉是否处于紧张状态,因为当肩胛骨出现问题时,周围的肌肉往往会因代偿或保护机制而变得紧张,触摸时会有明显的僵硬感。常见的肩胛骨问题包括肩胛骨错位和筋膜炎。对于肩胛骨错位的正骨手法,第一步是要让患者充分放松,因为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肌肉的张力才会降低,更有利于骨骼的复位。通常会让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这样能更好地暴露肩胛骨,便于医者操作。医者站在患者身旁,双手如同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小心翼翼地置于肩胛骨的不同位置,通过运用轻柔而稳定的力量,依据错位的具体方向,巧妙地进行推、拉、按、揉等操作,就像在精心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让错位的肩胛骨逐渐回归到正常的位置。在整个复位过程中,医者要时刻关注患者的反应,哪怕是最细微的表情变化或身体的轻微颤动,都可能暗示着用力不当,此时必须立即调整手法,避免因过度用力而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接着,道长拿起肱骨,将其与肩胛骨模型精准地连接起来,向我展示肩关节:“肩关节,是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共同构成,它是典型的球窝关节,这种独特的结构赋予了它极高的灵活性,就像一个精密的万向节,让我们的上肢能够自由地活动。然而,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肩关节的灵活性极高,但其稳定性相对就较差,这也使得它成为人体关节中容易发生脱位和损伤的部位之一。肩关节周围分布着多条重要的韧带,如喙肱韧带、盂肱韧带等,这些韧带如同坚韧的绳索,将肱骨头牢牢地固定在关节盂内,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起着关键作用。同时,肩袖肌群,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它们像一个紧密的护卫队,环绕包裹着肩关节,不仅协助肩关节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还能在运动过程中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保护关节免受损伤。”

“判断肩关节是否脱位,我们可以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入手。患者通常会感到肩部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往往难以忍受,还会伴随肿胀的出现,使得肩部的外观看起来比正常情况更加饱满;肩部的活动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原本轻松就能完成的动作,如抬手、旋转手臂等,此时都变得异常困难。此外,还有一个典型的体征,即方肩畸形,正常情况下,肩部呈现出圆润的轮廓,而当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离开关节盂,肩部的圆润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方形的外观,就像被硬生生地削去了一角。在进行正骨复位时,常用的方法有手牵足蹬法、科氏法等。以手牵足蹬法为例,患者需要仰卧在治疗床上,医者则用脚稳稳地蹬住患者的腋窝,这是一个需要注意力度和角度的操作,既要保证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又不能对患者的腋窝造成伤害;同时,医者双手紧紧握住患者的腕部,顺着上肢的纵轴方向,缓慢而持续地进行牵引,就像在拉伸一根有弹性的绳索,力量要均匀且稳定,不可忽大忽小。在牵引的同时,医者还要轻轻旋转和内收、外展上肢,巧妙地利用杠杆原理,就像用一根撬棍撬动重物一样,将脱位的肱骨头精准地还纳回关节盂内。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复位前一定要通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片,来排除骨折等其他严重损伤,因为如果存在骨折,错误的复位手法可能会导致骨折移位加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在复位过程中,动作必须轻柔、准确,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深思熟虑,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对周围的神经、血管造成损伤,因为这些神经和血管如同人体的生命线,一旦受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随后,道长轻轻放下肩关节模型,拿起腕关节模型,继续耐心讲解道:“腕关节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关节复合体,它由桡骨、尺骨的远端,以及8块腕骨和掌骨的近端共同组成。这8块腕骨分为远近两排,它们相互交错排列,如同精心搭建的积木,形成了一个既灵活又稳定的结构。腕关节能完成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等多种动作,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关节之一。无论是敲击键盘、书写文字,还是进行各种精细的手工操作,都离不开腕关节的精准配合。”

“常见的腕关节问题有腕关节扭伤、骨折、腱鞘炎等。在判断腕关节损伤时,除了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史,了解受伤时的具体情况,如受伤的姿势、外力的大小和方向等,以及观察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还需要借助先进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ct等,这些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骨骼的形态和结构,帮助我们明确损伤的程度和类型。对于腕关节扭伤,在早期,也就是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采用冷敷的方法,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这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同时,要对受伤的腕关节进行制动,可使用护腕或夹板固定,避免进一步的损伤。在后期,当肿胀和疼痛有所减轻后,可通过按摩、热敷等手法促进恢复。按摩时,医者要用手指轻轻按摩受伤部位及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手法要轻柔,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热敷则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腕关节上,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这样能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加速组织的修复。而对于腕骨骨折,如果骨折端没有明显移位,可采用石膏固定的保守治疗方法,通过将腕关节固定在合适的位置,让骨折部位在稳定的环境中自然愈合;若骨折端移位明显,则需要进行正骨复位。正骨时,医者一手稳稳地握住患者的前臂远端,就像握住一根坚固的支柱,为后续的操作提供稳定的支撑;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掌,通过适当的牵引和推挤手法,就像在小心翼翼地调整拼图的位置,将骨折端精准地对合复位,然后再进行固定,可采用石膏固定或小夹板固定,以确保骨折部位能够顺利愈合。”

道长讲解完后,目光中满是期许,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我道:“这些知识和手法犹如一座深邃的宝库,需要你不断地练习和领悟,只有将其熟练掌握,才能在为患者治疗时做到游刃有余,真正成为他们的救星。我还有些事务需要处理,你先在此好好琢磨,遇到问题随时来找我。”说罢,道长便转身离去,他的身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沉稳和坚定。

我独自留在殿前,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只剩下我和眼前的骨骼模型。我反复思索着道长的教导,那些复杂的关节结构和手法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盘旋,然而,心中仍有诸多困惑,就像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清。就在我眉头紧锁、满心迷茫,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黑暗的迷宫中找不到出口时,一道柔和而温暖的佛光从左殿堂观音菩萨的神像处散发出来,光芒越来越亮,如同黎明的曙光,逐渐将我笼罩。

观音菩萨的神像缓缓动了起来,她迈着轻盈得如同微风拂柳般的步伐,从殿堂中走出,来到我的面前。她的面容慈悲祥和,眼神中充满了温暖与鼓励,仿佛能洞悉我内心的每一丝困惑和不安。

“孩子,莫要迷茫,”观音菩萨轻声说道,她的声音如同天籁之音,在我耳边轻轻回荡,“正骨之道,在于用心去感受每一块骨骼的位置与状态,用爱去化解患者的病痛。这肩胛骨、肩关节和腕关节,虽结构复杂,但只要你潜心钻研,必能掌握其中奥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