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12章 《我和师傅学正骨》师傅的教诲

第12章 《我和师傅学正骨》师傅的教诲(2/2)

目录

讲完这一路磕磕绊绊的求学往昔,道长把目光重新聚焦在我身上,眼神里透露出一种坚不可摧的坚定与执着,犹如穿透迷雾的灯塔之光:“学习正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你如今碰到的这些困难,是每一个心怀赤诚、踏上求道之旅的人都必经的荆棘路,再正常不过了。关键在于,要有一颗如磐石般永不言弃的恒心,再配上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每一次失败、每一处失误,都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老天爷给你开的一扇扇小窗,你要懂得从中思考总结,把失败里蕴藏的经验教训,一点点抠出来,变成脚下坚实的砖石,一步步垫高自己,这样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道长的这一番话,宛如一道炽热无比、光芒万丈的阳光,直直穿透了我心头那层浓厚阴霾,瞬间点亮了我灰暗的世界;又似一剂效力迅猛的强心针,让我原本萎靡不振、几近干涸的精神,瞬间振作昂扬起来。那些一直萦绕在耳边、挥之不去的自我怀疑、焦虑不安,在这席掷地有声的话语面前,渐渐消散如烟,没了踪迹。我狠狠握紧拳头,指节泛白,在心底暗暗发誓,定要重拾那几乎被磨灭殆尽的信心,把眼前这困住我的困境,当作是破茧成蝶前的磨砺契机。

从那之后,我仿若重生一般,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又充实无比的学习中。每日晨起,天色还未破晓,整个道观沉浸在一片朦胧的寂静里,我便悄悄起身,裹着一件薄衫,在清冷的庭院中央摆好一排颈椎模型。借着天边那一抹微弱的曙光,我逐个轻轻摩挲着模型,一边回忆道长讲述的每一个要点,感受每一节颈椎独特的骨骼形态、纹理走向,一边在心里默默复述它们各自的运动原理、受力特点。手指每触碰到一处凸起或者凹陷,对应的知识点就自动在脑海里浮现、匹配,不断强化这种肌肉记忆。

白日里,我不再像之前那般畏缩,主动揽下更多基础诊断工作,不管是简单的肌肉劳损咨询,还是疑似颈椎轻微错位的初步判断,我都来者不拒。每一次摸骨,我都屏气凝神,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指尖,感受那细微的骨骼颤动、肌肉反馈;每给出一个判断,结束后便立刻详细记录在本子上,从患者的症状描述、体态表现,到自己摸骨时的手感细节、初步诊断思路,事无巨细。随后,再与过往收集整理的相似案例一一对比分析,找出自己判断过程中的不足、遗漏之处,画上着重标记,提醒自己下次注意。

夜里,道观的烛火被我点亮,昏黄的光晕下,堆满了各类医书典籍。我一头扎进书堆里,不仅钻研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理论,探寻古人对颈椎病症的见解、治疗妙法,还把当日实践中的心得感悟,仔仔细细整理成册。遇上困惑不解的难题,不再囫囵放过,而是用红笔重重标注出来,等着次日晨光初现时,向道长虚心请教。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复杂的受力分析,或是某种罕见病症的发病机制,我会反复查阅好几本书,笔记写了一页又一页,直到彻底吃透。

我还毅然走出道观这方小小的天地,去探寻更广阔真实的“课堂”。我跑到尘土飞扬的工地,看着那些搬运重物、长时间弯腰劳作的工人,观察他们劳作时颈椎承受压力的瞬间,记录下不同动作频率、负重程度下,颈椎姿态的改变。去人头攒动的学校,在教室后排默默观察孩子们长时间伏案学习后的体态变化,留意哪些孩子频繁揉脖子、歪脑袋,分析长时间不良坐姿对颈椎发育的潜在危害。收集到的这些一手资料,被我分类整理,一点点丰富充实自己对颈椎病症成因的认知版图,让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生动鲜活的现实支撑。

每一次遭遇挫折,每一回被难题狠狠绊住脚步,脑海里就立刻响起道长那番语重心长的教诲。咬咬牙,把心底的委屈、沮丧一股脑儿咽下,继续深挖根源,探索解法。曾经遥不可及的知识壁垒,在这般持之以恒的磨砺里,渐渐开始出现可供攀爬的缝隙。我怀揣着炽热的希望,朝着更高超精湛的正骨技艺,一步一个脚印,奋力登攀。

随着时间悄然流逝,我的努力开始结出一颗颗果实。面对一些常见颈椎病症时,曾经的慌乱无措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越发沉稳的判断。在给一位办公室文员诊断时,她因长期对着电脑,颈部酸痛僵硬。我上手摸骨,指尖沿着颈椎轻轻游走,迅速感知到第4、5颈椎周边肌肉紧张异常,结合她日常习惯,精准判断出是长期不良坐姿致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引发局部肌肉劳损。给出的康复建议也有理有据,从调整座椅高度、定时活动,到一些简单的颈部拉伸动作,条理清晰。看着文员眼中燃起的希望之光,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但我并未因此沾沾自喜,深知前路依旧漫长。复杂病症仍是棘手的挑战,于是我主动向道长申请,参与那些疑难杂症的会诊。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颈椎问题错综复杂,既有多年劳作留下的旧伤,又添了新的不明原因疼痛。会诊时,各路专家各抒己见,我静静聆听,把每一种思路、每一个观点都默默记在心里。轮到我发言时,我深吸一口气,将之前所学、所积累的经验一股脑儿抛出,从颈椎各节的历史病变可能影响,到当下新症状对应的可疑病因,虽然稚嫩,但条理清晰。道长在一旁微微点头,那一刻,我明白自己又迈出了一小步。

除了临床实践,我还尝试拓展知识边界。钻研起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习如何看懂x光、ct、RI片子,让摸骨诊断与影像结果相互印证、补充。参加学术研讨会,听各地精英分享最新的颈椎研究成果,不管是新型材料的颈托研发,还是基因层面的颈椎退变探索,我都如饥似渴吸收,再思考能否融入传统正骨理念。与中医其他领域交流合作,借鉴推拿、针灸、中药热敷等技法,探索一套更全面、立体的颈椎治疗方案,力求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这持续学习、不断突破的过程中,偶尔还是会有新的困惑冒头,好似顽固的杂草。有时候,理论与实践会出现相悖的情况,明明医书上说得头头是道,可实际患者身上却有不一样的反应;新技术虽好,但要与传统正骨无缝衔接,也困难重重。每当这时,我不再像从前那般焦虑迷茫,而是主动去找道长探讨,或是与同行交流切磋,把这些新困惑当作成长的新养分,滋养自己的知识大树,让它愈发枝繁叶茂。我坚信,只要秉持着道长教诲的恒心与毅力,未来的正骨之路,即便曲折,也定能越走越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