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最终章(2/2)
谣言便在这时甚嚣尘上。有人说他任用的粮道是山西同乡,却不知那人连\"汾酒\"二字都不敢提;更有人赌咒发誓,亲眼看见总督后衙藏着整箱金砖,可上门搜查的御史只找到半坛腌菜。
乾清宫里,康熙把弹劾奏折扔进火盆,火星溅上龙袍也不以为意:\"朕记得于文宏在直隶时,连驿马都舍不得骑。这样的官要贪,早该在黄州就贪够了。\"转身道:\"记住,清官得罪人时,比贪官更招恨。\"
江宁城的梅雨季节,于文宏的旧伤发作得厉害。他靠在衙斋竹榻上批阅童试卷子,忽听窗外书声琅琅。推开窗,见数十书生冒雨立于庭中,捧着新刊的《新民官自省六诫》齐声诵读。雨幕模糊了他们的面容,唯有\"天地有正气\"的吟诵,穿过三百年宦海沉浮,依然清澈如初。
为了能让更多的学子能有报国之路,于文宏命人修建了虹桥书院,还聘请名师讲学。
一时间让两江的学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十月,副都御史马世济在江宁督造漕船,部分两江官员向其进谗言。
马世济回京后参奏于文宏年老体弱,直言于文宏被中军副将田万候欺骗蒙蔽,其政令多令百姓不满,甚至直指于文宏贪恋权位。
吏部核查此奏疏后,上请康熙命于文宏回奏。
于文宏已年近古稀,且常年受病痛之苦,听闻此弹劾之后,思绪混乱,上疏请求辞官。
康熙皇帝考虑再三后,命其任继续镇守两江,又因江苏巡抚余国柱、安徽巡抚涂国相升任他官,则命于文宏暂且兼任两省巡抚。
1683年的冬夜,江宁城的雪下得格外早。
总督衙门的青瓦上覆了层薄霜,远远望去像口正在冷却的棺材。
于文宏蜷在硬板床上,咳出的血沫子在油灯下泛着暗光。
他们找遍了两江的郎中,他们只是开了一些调理得药方,无一人能开出治愈疾病的良策。
卢玉堂突然想到那个神秘老者,于是他一连数日跪在河道边祈求老者能再次现身......
熬过了这一年的冬月,一直昏迷的于文宏突然睁开了眼睛,他的耳边响起了养母的召唤声,他的眼前出现了家乡的面貌,妻子在向他招手,儿女在向他哭泣,院外松涛如怒,恍若三十年前那个青衣小官离家时,养母站在门口反复叮嘱的那句:
\"我儿,要活得像个'人'字——一撇是清,一捺是白。\"
于文宏的嘴角露出了一抹笑容“可以回家了”......
寅时三刻,随着一声嘶喊:“老爷......”从房内传出。
门外众人冲进内室。
纱帐被风掀起,露出床上形销骨立的身影。
一众官吏在房间内只看到了他那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除此之外再无他物。
众人纷纷摘掉官帽,双膝跪地,痛哭道:“于大人......”
消息传到京城时,康熙正在批阅奏折。
手中的朱笔突然顿住,猛地背过身去,言道“于文宏督江南,或言其变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终廉洁,为百姓所称。殆因素性鲠直,不肖挟仇谗害,造为此言耳。居官如文宏,能有几耶?”
出殡那日,江宁城万人空巷。
纸钱雪片般落在运河上,竟压住了奔流的江水。
突然有个老乞丐冲破仪仗,将幅画像按在灵柩前——画上的于文宏穿着补丁官服,正在粥棚里给灾民盛粥。
须臾间,数千幅画像从送葬队伍中举起,有审案的、讲学的、甚至蹲在田埂吃馍的,就是没有一张正襟危坐的官像。
多年后,范鄗鼎写道:\"公卒而笥中仅绨袍一袭,床头唯盐豉数器。然江左小儿夜啼,父母辄吓曰'于青天来查账矣',啼立止。\"
就连曾被于文宏弹劾过的赵履谦,晚年竟在自家祠堂供了块\"天下第一清官\"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