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烈英殿,祭英魂(1/2)
章武四年,十二月底,长安城。
“呼!”
“呼!”
凛冽的北风呼啸着穿过城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点点雪花飘落而下,仿佛在为逝去的英灵奏响一曲悲壮的挽歌。
自刘祺返京便开始着手操办烈英殿祭祀一事,此次刘瑁将亲赴烈英殿,以悼念共县一战中阵亡的将士,并为宋国公典韦举行隆重的国葬。
而今日,便是典韦及共县一战中阵亡的汉军将士灵位入祀烈英殿的日子。
烈英殿,这座象征着大汉最高荣耀的殿堂,坐落于天坛之侧,庄严肃穆,巍峨壮观。
殿内,陈列着自刘瑁起兵以来,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灵位,密密麻麻,这其中每一个灵位,都代表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承载着一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
烈英殿后,还留有大片空地,以备日后增添新的灵位。刘瑁曾下诏,要求历代皇帝每年祭祖之时,皆需亲临烈英殿,祭拜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灵,以慰其忠魂,以彰其功绩。
此刻,烈英殿外,人山人海,庄严肃穆。
长安百姓皆自发地聚集于此,他们或手持白花,或低头默哀,或轻声啜泣,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与敬意。
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有身着华服的贵族,也有粗布麻衣的平民……
在百姓们之前,文武百官分列两旁,以中书左丞毛玠、中书右丞田丰、尚书令徐庶为首,杜畿、华歆、李恢、杜袭等一众重臣皆神情肃穆,静静伫立。
在文武百官的最前方,太子刘祺身着黑色玄服,肃穆而立。他的身后,众皇子依照长幼尊卑,依次排列,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悲伤与哀思。
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曾被典韦抱过,举过头顶,如今,那位魁梧如山,总是笑呵呵的伯伯,再也回不来了……
人群之中,不时传来低低的啜泣声,那是阵亡将士的家眷。他们身着素服,手捧亲人的遗像,哭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
“夫君,看,这是我们的儿子,你看到了吗?这是我们的儿子……”
一位年轻的妇人,抱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对着典韦的灵位,喃喃自语,泪如雨下。
“父亲,孩儿不孝,未能见您最后一面……”
一位身着戎装的年轻汉军,跪倒在地,对着父亲的灵位,泣不成声。
“兄弟,你放心去吧,你的家人,我会替你照顾好……”
一位老兵,颤巍巍地走到一位战场同袍的灵位前,老泪纵横。
悲伤的情绪,在人群中蔓延,如同瘟疫般,感染着每一个人……
“陛下驾到!”
随着一声高亢的唱喏,人群自动分开一条道路,刘瑁身着玄色衮服,头戴通天冠,腰悬天子剑,缓缓走来。
他面容消瘦,满身风尘,神情疲惫而哀伤,在他的身后,锦衣卫统领刘璝,禁军统领陈到以及一众侍卫,紧紧跟随。
刘瑁的目光,缓缓扫过跪倒在地的人群,最终,停留在了烈英殿那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之上。
他的脚步,微微一顿,眼眶瞬间湿润,两行清泪,顺着脸颊缓缓滑落。
他深吸一口气,强忍着悲痛,一步一步,缓缓走向烈英殿。
“恭迎陛下!”
太子刘祺率领文武百官,齐齐跪倒在地,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响彻云霄。
“恭迎陛下!”
长安百姓也纷纷跪倒在地,高声呼喊,声音中充满了敬畏与悲伤。
刘瑁没有说话,只是微微颔首,示意众人起身。
他走到烈英殿前,一眼便看到了那栩栩如生的金身,脑海里在此再度回荡起了那个魁梧的身影,他好像又看到了典韦那憨厚的笑容,又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
他仿佛看到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将士们,看到了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孔,听到了一声声震天的呐喊……
往昔的一幕幕,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三十年来,与典韦相处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般,在刘瑁脑海中快速闪过。
从初识时的意气相投,到并肩作战的生死与共,从同游天下的豪情壮志,到共谋大业的雄心壮志,三十年来,典韦就像刘瑁的影子一般,亦兄亦友。
对于刘瑁来说,典韦早已不是一般的兄弟,而是可以托付性命的另一个自己,是支撑他走到今天的,最为重要的人。
“?武……”
刘瑁的声音,沙哑而颤抖,他缓缓伸出手,轻轻触碰着典韦的金身,仿佛在抚摸着老友的脸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