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0章 死光了才好呢(1/2)
第880章死光了才好呢
帝俄时代的俄罗斯被渗透的千疮百孔,比现在的情况要严重很多。
俄罗斯现在严控境外资金进入俄罗斯,英国人的资金无法进入俄罗斯,于是才把主意打到电台上。
马卡洛夫主动找乔治承认错误,阿尔法这些年将重点放在出版物上,所以忽视了对电台的控制。
也不能怪阿尔法。
英国人很聪明,没有在电台里公开煽动俄罗斯人上街闹事,甚至不是使用俄语广播,只是使用英语鼓励听众为追求皿煮和自由努力奋斗而已。
皿煮和自由在这里的定义就很宽泛了。
虽然表面上看一切都很合理。
乔治还是要求马卡洛夫继续追查,尤其是那些带头闹事的,作为阿尔法的重点监控对象。
真不是乔治阴谋论,而是这事太刻意,痕迹明显。
广播的内容都一样,为什么别人听了会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获取更大程度的自由。
你听了却要煽动同学们上街闹事
把这帮人全部抓起来,可能有人是被冤枉的,纯粹就是蠢,思想单纯,被人一忽悠就上头,并不是坏。
隔一个抓一个,肯定有漏网的。
乔治也没忘记通知瓦西里,只要上了黑名单的人,即便以后表现再好,背景再硬,俄罗斯政府以及政府相关企业,在招募工作人员的时候也永不录用。
但如果反过来想想,这帮人既然有组织能力,又有忽悠能力,乔治干脆让马卡洛夫把他们组织起来,全部扔到英国或者法国,让他们去努力提高法国和英国的皿煮自由水平。
俄罗斯不皿煮不自由。
英国和法国难道就皿煮自由了
乔治把这帮人扔到英国和法国,让他们好好感受下英国和法国的皿煮和自由,没准还能救回来几个呢。
哪怕只救回一个,那也不亏。
搞定了这帮人,乔治还要给俄罗斯的高等院校校长们开个会。
俄罗斯的五个顶级高校分别是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大学、君士坦丁堡大学、海参崴(阿穆尔)大学,以及门捷列夫和巴甫洛夫创立的托木斯克帝国大学。
这五所高校全部都是学科设置齐全,科研实力雄厚,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类大学。
俄罗斯的高等院校并不论资排辈,水平不够干一辈子到退休也最多只是讲师,30多岁刚毕业就当上教授的青年才俊比比皆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俄罗斯高等院校的皿煮风气确实很浓郁。
自由那也肯定很自由。
在俄罗斯大学,不想上课可以不去,没有人逼你去。
只是毕业的时候拿不到学位证书,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那就不能怪别人了。
“五大肯定没问题的,真正有问题的,是那些文科为主的二、三流院校。”
列昂尼德现在依然负责文教工作,主抓五大。
一个让人很难正视的事实是,俄罗斯对于顶级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像俄罗斯政府宣传的那么多。
俄罗斯这种教育培养体制,从中学开始就进行一轮又一轮的选拔,到高等院校这个层次,真正有能力的都被五大以各种方式录取,所以五大每年获得的资金最多,为俄罗斯做出的贡献也最多。
五大的容量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俄罗斯学生的求学需求。
所以在五大之外,还需要大量二三流高校补充,既满足俄罗斯对不同档次人才的需求,也满足普通俄罗斯人的求学需求。
“文科啊——”
乔治恍若隔世,上辈子他就是文科生。
文科和理工科一样,对于俄罗斯来说其实也不可或缺。
但文科比理工科更容易歪楼,这一点也是人尽皆知。
理工科的科目很诚实,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数学不会骗人。
文科太偏向主观,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出现我死之后那管洪水滔天的概率尤其高。
德国那位不就是美术生么。
这里就不再赘述美国那一群一群法律出身的总统和国务卿了。
乔治回头就要督促国会立法,俄罗斯各级政府各部门所有主官,必须是理工科出身。
“咱们的很多文科,其实不是为俄罗斯人设立的,而是为那些——”
列昂尼德没好意思往下说。
乔治明了。
和英国一样,俄罗斯也要对外输出。
非洲那些英国殖民地,输出理工科人才,效果明显不如文科生。
乔治也没打算在非洲发展工业,老老实实给俄罗斯挖矿,俄罗斯自然不会亏待他们的。
像法国那样一直到21世纪,从尼日尔采购一公斤铀只给4000法郎那种事,连英国人也干不出。
法国人给的还不是法国法郎,而是尼日尔法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