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2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1/2)
第782章第二次鸦片战争
【仅仅是一个太平天国,就使得咸丰心力衰竭,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叛又该施以何策】
【而从咸丰的众多谕旨中,却发现他心中有一条警戒线,那就是黄河。】
【他最害怕黄河以北的动荡,那将危及京城。至于黄河以南的造反,他又根据地理远近分别处理。】
【比如,捻军就在黄河边上,他先后命将调兵予以压制。】
【东南沿海的天地会,亦严旨各督抚全力平之。】
【至于云贵川地区,因为“天高皇帝远”,咸丰无心顾之,除在谕旨中说一些严厉的话外,并无实际的对策。】
【尽管上面提到的“造反”,每一股在平常的朝代都已是大患,朝廷都应作出极大的反应。】
【但到了此时,咸丰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也不想管了。】
【只要不打到黄河以北,他似乎已经不太在乎了。】
【因为,大的来了!】
……
大清康熙时期
“混账!”
康熙将手边的茶盏摔在地上。
殿内众随侍熟练的跪倒一片。
“他是想偏安一隅!学南宋吗!”
“他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康熙这回是真的要气疯了。
咸丰这么一放手,责任便落在各省地方官身上。
兵要自己调,勇要自己募,饷要自己筹,朝廷是一点儿也靠不着。
但权利和义务从来就是对等的!
既然皇帝不尽其义务,权利也同样受到侵蚀。
“皇上谕旨会被地方官搁置一旁,随意应付!”
康熙满腹怒气的来回踱步,从过往的历史经验中推导着必将出现的未来。
“他们会看到皇帝是如此无能无力!”
“他们在奏章上依旧歌颂英明,但在心底里会对这种英明开始怀疑!”
“他们只是从儒家的教义出发,忠君效能,而一旦起了怀疑,心中的神坛便会开始崩塌!”
皇帝愤怒的声音回响在大殿内!
“天子本应是神!”
太监宫女们瑟瑟发抖不止。
有些话能听,有些话不能听。
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
而不能说的话讲给了不能听的人……
康熙似乎已经看到了后面的场景。
各省官员不再求助于朝廷,而是求助于邻省。
各地私军四处开入,成为当地清军的头号主力。
一些跨省的官僚集团会逐渐开始形成。
最后的结果,就是群雄割据!
胤禛轻声念叨着:
“他也不过二十多岁。”
康熙头也不回,冷声道:
“但他是皇帝。”
……
【正当咸丰在内战的泥潭中苦苦挣扎、摆脱无计时,外患又来了。】
【英法两国发起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不得不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战争发生源于英美等国对清朝的修约要求。】
【早在咸丰三年(1853),英国就利用最惠国待遇和中美《望厦条约》第34款有关12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动的规定向中方提出修约要求。】
【同年5月,英国政府训令驻华公使文翰提出修订《南京条约》问题,要他向中方提出:中国应毫无保留地给英国人开放全部城市和港口,英国人走遍全中国不受任何限制。】
【文翰接到训令时,太平军北伐部队已攻进天津附近,文翰感到太平军与清朝之间谁胜谁负难料,就把训令搁置起来。】
【7月,美国向清朝提出帮助镇压太平军,以此作为诱饵,以修约扩大在华权益。】
【清政府怀疑美国的动机,没有接受。】
……
{这直觉还挺灵敏。}
{英国要求修订《南京条约》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因为《南京条约》是一项政治条约,不是商约,没有修订的规定,而修约本身不能包括在最惠国待遇之内。}
{英国纯粹就是利用清朝当局不了解国际关系知识,加以蒙哄和欺诈,清朝只有被牵着鼻子走了。}
……
大明。
马皇后意有所指道:
“还是得开眼看世界啊。”
“还是得跟外面多交流沟通啊。”
“不然让人卖了还给人数钱呢。”
朱元璋两眼一翻,没好气道:
“咱知道了,这不是正一步步推进呢吗!”
“治国如烹小鲜!步子迈大了,咔!容易扯着蛋!”
马皇后才不惯着他,撇了撇嘴道:
“你玩大逃杀的时候可没见你步子迈小点。”
朱元璋和朱标一开始愣了一下。
随即反应过来。
朱标偏过头,肩膀松动着。
朱元璋直接涨红了脸。
“咱……咱那是为了大明!”
马皇后看着他那磕磕绊绊的模样,笑着道:
“那你可要好好重塑一下大明制度了。”
“不然,大明还得亡。”
……
【咸丰五年(1855),美国任命传教士伯驾为驻华公使,给伯驾的任务是要他从清朝取得公使驻京、无限制扩大贸易以及取消对个人自由的任何限制三项主要权利。】
【伯驾知道,《望厦条约》只规定了十二年后作细小的修改,但他认为:“为了达到各国政府的最大利益,不仅细小的修改,而且激烈的变更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必须采取强硬手段”。】
【他在来华前,遍访了伦敦和巴黎外交部,取得一致意见。】
【咸丰五年(1855年8月)伯驾希望北上渤海湾,逼迫清廷举行修约谈判。英国驻华公使包令说:“用孤单的行动而不伴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就没有希望从中国取得任何重要的让步。”】
【而因为各国军舰尚未调到远东来,没有军力支持,这次北上行动未能成行。】
【咸丰六年(1856),中美《望厦条约》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英、法也乘机提出同样的要求,再次遭到清政府拒绝。】
【这样,发动一场新的对华战争便提上日程。】
……
大唐。
李世民微微坐直身体,脸色凝重。
“朕不明白。”
关中口音带着厚重的不解之意。
“这么明显的,打算用战争手段达到逼迫清朝同意修约的目的。”
“满朝上下没一个人看得出来吗”
“战争已经逼近中国头上了,清朝还浑然不觉!”
房玄龄等人对视一眼。
身处迷雾之中,的确很难看出来。
毕竟不是哪个皇帝都像您那么能打的。
“这地方上下就算是有明眼人,恐怕也……”
杜如晦的未尽之意众人听得明白。
就看清朝这官场上下完全是只顾得今日欢,哪管他明日死的风格。
再加有天朝上国的自傲……
“这一战若不赢……”
就废了。
而清朝能赢吗
众人回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一系列举动,心下有数了。
包输的。
……
【咸丰六年(1856年3月),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俄国战败。】
【这时候,英、法、俄等国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各国军舰都可以移师中国了。】
【在克里米亚战场上厮杀的对手,在中国成为合作的伙伴。】
【利用战争手段已经决定,侵略者总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正在这时候,马神甫事件发生了。尽管这是一个突发的个别事件,对于法国来说就是一个好借口,但是对于英国来说,这个借口还不太有力。不久,“亚罗”号事件也发生了。】
【咸丰七年(1857年2月),英国首相巴麦尊极力主张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上院一议员提出议案,谴责英国在华官员的擅用武力,结果以110∶146票被否决。】
【而此时,下院一议员又提出了类似的议案,以263∶247票获得通过。】
【巴麦尊立即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结果巴麦尊一派在大选中获胜。】
【咸丰七年二月二十五(1857年3月20日),英国政府派额尔金伯爵为高级专使,准备对华正式用兵。并与法国、美国频频联络,筹划联合行动。】
……
{你牛,一刀切,解决有问题的人,问题便不复存在。现在有多少还是这么办事。}
{英国下议院,当时还是有有识之士的,不过下议院通过对首相的不信任案却反被首相解散,可见民主在资本利益面前不堪一击,西式民主的虚伪和荒唐早已有之。}
{此外,所谓下院代表庶民,原为误解,而现今不列颠议院之中真正代表庶民利益且有良知的议员恐怕更是难寻。}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所以发生,就是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利益最大化未能得到满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