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赏不患寡而患不公,罚不患严而患不平(1/2)
礼部费尽心血、查遍旧典,耗费三个月的时间,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降阶郊劳礼,就被皇帝出其不意的破坏掉了。
按照最初的计划,大明军下船,戚继光带领军将前往郊劳台,郊劳台有十八杆得胜大纛,全体军兵先行拜纛礼。
拜纛礼,是礼部尚书请皇帝出面,皇帝缓步走出,螺号齐鸣,奏铙歌乐,铙歌就是军乐,是军队凯旋时所奏之乐,青铜器,像个铃铛一样,使用的时候,口朝上,以铙槌敲击。
沈鲤为此专门请格物院院长朱载堉,写了明铙歌十八曲,这十八曲全是得胜凯歌,朱载堉从自己谱写的曲中精心挑选了十八首,而礼部的上下为这十八首音乐填词,这其中就有《玉盘》。
皇帝走过时,所有军将行注目礼,在皇帝走过之后,军将们跟随在皇帝身后,亦步亦趋,直到皇帝走到得胜大纛之前,赞礼官喊跪,皇帝念青词,臣工行五拜三叩首的大礼,皇帝念完祷告上天的青词后,赞礼官唱:君臣拜天,得胜凯旋。
拜纛礼才算成。
皇帝回到郊劳台,戚继光等军将再领东征英豪前往郊劳台八角亭,以戚继光为首的军将挨个呈送得胜奏表,等到司礼监的小黄门们将一封封的贺表念完,皇帝在郊劳台收回征倭大将军、征倭将军等虎符、火牌、印绶,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而后冯保宣读皇帝圣旨,对有功将士进行论功行赏。
对于皇帝而言,这八角亭叫郊劳台,对于凯旋军兵而言,这里叫报君台,报君提携之意,这一整套也叫见君礼。
等到见军礼结束后,就是‘献馘于王’,这是周礼,就是把敌人的左耳割下来,计算首级功,但已经不是商周了,这种习俗也略显野蛮,礼部结合新形势、新需要,将这个献馘礼,改为了献俘、献上各种战利品,而不是左耳。
献馘礼之后,就是大宴赐席,皇帝出面,简单宣讲后,直接开席吃饭,因为礼部估计,已经到了吃中午饭的时间,军兵饿一饿肚子没关系,总不能让皇帝陛下饿肚子。
等到吃过饭之后,下午则是宣露布,这也是古礼,就是把东征九捷的捷报,写在丈阔的旗子上,在军中穿行后,由驿卒背负,顺着九龙驿道传向四方,露布的意思是,露于耳目,布于四海。
在宣露布结束后,就到了军兵们最喜欢的发饷银时间,这皇帝发赏就是厚待功臣,以振士心,然后皇帝、大将军、元辅等所有人,乘坐火车回到大明京师,在太庙再次祭祀列祖列宗,宣告大军凯旋得胜后,大明皇帝带领群臣至奉王殿,开始饮至
礼,就是天子饮九爵的宫内赐席。
至此,一整套的郊劳礼,才算是完成。
但皇帝陛下的临时起意,把一切都变了,天子迎忠烈、校场赏军兵成了开头。
张居正作为元辅,不加阻拦,甚至还乐见其成,反正这降阶郊劳都已经追溯到汉朝时候,究竟什么样儿,已经无从得知,陛下愿意怎么办就怎么办。
其实,张居正觉得陛下临时起意的安排,更加合理些,这涉及到张居正一直在推行的恩情叙事。
恩情叙事是张居正因为皇权在万历维新中不断流失,想到的新的叙事方法,来稳固皇权。
天子迎忠烈、校场赏军兵,这是恩情的一部分,当场发赏钱自然不必说,谁拿钱谁高兴,最重要的是皇帝没有以晦气为由,避免和这些骨灰接触,这也是示恩的一部分。
看张居正都不是很在意,沈鲤也懒得纠正了,皇帝不在意,元辅还不管,他沈鲤也没办法。
其实在制定了这个郊劳礼后,陛下就几次询问礼部,军兵何在,在陛下的想法里,仗是大明军兵打下来的,军兵在这个复杂、繁琐的流程里,在哪里?
即便是沈鲤加了一些军兵参与的环节,比如东征英豪等人都要随军将觐见,但整个流程,和军兵们仍然没有太多的关系。
现在好了,军兵成了主角,因为皇帝压根就不打算去郊劳台,也不打算行拜纛礼、见君礼了,皇帝直接走到了军兵之中,询问领赏的士兵一些战场的情景,这十日上午最重要的活动,变成了皇帝和军兵交谈。
这种场面,大明廷臣们经常见到。
每年过年皇帝去官厂巡视都会寻找一些匠人询问他们最关切之事,比如官舍、用水、燃料、教育等等,有些工部的官员,总觉得官厂搞工会,多此一举,陛下每年都要去官厂见工匠,这不就是自下而上纠错机制?
陛下要见谁,那都是头天晚上临时从名册上挑选的,连皇帝都不知道第二天要见谁。
之前是工匠,现在是凯旋军兵,至于安全,对于陛下而言,还有比大明军阵还安全的地方吗?
很多京营锐卒,都是看着陛下从小胖子变成了英俊潇洒少年郎,再到现在春秋鼎盛大皇帝。
大明振武走的有多难,大明皇帝和军兵对此一清二楚,可以失败,可以输,但最重要的是,最后要胜利、要赢,而且要完全胜利。
高启愚亦步亦趋的跟在皇帝的后面,作为这次郊劳礼的焦点人物,他有些受宠若惊了,因为皇帝全程带
着他,就是表明了对《京都条约》九条的认可。
高启愚有些后悔,早知道就该把京都条约从九条升级到二十一条!他觉得九条要的少了,九条已经如此这般的荣耀了,这要能要二十一条,这回到大明,该是何等的荣耀?
如果高启愚真的能催逼出二十一条来,朱翊钧一定给高启愚整个爵位当当,九条其实已经非常宽容了,大明京营征讨四年,其实也有点后继无力,真的把倭寇逼急了,恐怕大明军反而陷入战略被动之中。
等休养结束,李如松、陈璘再带着大明军再去,李如松之后还有熊廷弼,大明对倭国的战略从来没变过,那就是灭倭,彻底消灭,不留后患。
这对于大明而言,并不残忍,因为这是大明常见做法,尤其是平九丝、灭都掌蛮的兵部尚书曾省吾,对于如何彻底消灭敌人,他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并且制定了非常详尽的计划。
第一阶段,历时三十年时间,将倭人降低到百万之下;
第二阶段,历时五十年时间,将这百万倭人彻底打散;
第三阶段,漫长岁月,从历史、文化、文字等等尺度上,彻底抹去倭国的存在痕迹。
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让倭国和夜郎国一样,成为历史长河里,一个不自量力的代名词。
这就是曾省吾这个兵部尚书,给倭国安排的道路。
曾省吾尤其不喜欢国之九经中的柔远人,在曾省吾看来,是文化传承过程中发生了曲解,就那个顿顿要用羌人祭祖的商周时代,柔远人很大程度应该是对不辞辛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自己人怀柔。
对远去的人怀柔,而不是对远方的人怀柔。
商王祭祖的时候,杀牛羊都是会先问一问祖宗,用什么方法、杀几只牛羊,但羌人一般都是直接用,几十种做法,做好了就给老祖宗端上去,问都不问,证明在商王眼里,这些羌人,不如牛羊。
商周是非常明显的继承关系,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很早就存在,但击败了商王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商朝的制度,所以,曾省吾觉得商周时候的柔远人,是柔开拓先民,而不是蛮夷。
蛮夷没什么好柔的,打一顿,蛮夷会和自己和解,不擅长和自己和解,就打死好了。
曾省吾之所以会有这种理解,是因为大明在海外开拓,对于愿意远涉重洋到南洋、金池总督府开拓的百姓,大明君臣非常感激他们的贡献,不是他们从海外带回了无穷无尽的原料,万历开海,很难说如此成功。
曾省吾跟沈鲤沟通过自己的想法,沈鲤表示曾省吾的想法应该是对的。
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确会发生曲解,也理当拨乱反正。
“大明军威武!”大明皇帝朱翊钧在发完赏钱后,看着军容整齐的大明军,颇为从容的对着所有人喊道。
“陛下威武!”
“陛下威武!”
“陛下威武!”
军兵们开始山呼海喝,毕竟刚回家就能领到赏钱,真金白银揣在了兜里,陛下愿意长篇大论,那就讲吧,讲一天也愿意听。
“开席!”朱翊钧看了看日头,也到了饭点儿,他懒得长篇大论了,礼部准备文绉绉的贺表,朱翊钧看的都想睡,别说军兵们了,他选择了直接犒赏三军,开席!
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前往郊劳台的意思,吃了饭,就直接带着军将们坐着火车返回了京师。
十一日清晨,皇帝带领将领,前往了太庙祭祀列祖列宗。
“列祖列宗在上,大军得胜归来,倭患的仇,朕报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朕继续慢慢讨。”朱翊钧将写好的祭文,扔进了火盆,烧给了祖宗们,一阵春风吹过,明黄色的罗幕不停地翻卷着,火光明灭不定。
大明列祖列宗应当是满意的,当然不满意,朱翊钧也会解读为满意,他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很多次,朱翊钧都说,不说话就当祖宗们默认了。
朱翊钧每念一份捷报,就让捷报上的一名功臣近前来,到拜褥前,亲手将捷报投入火盆里。
东征九胜是九次大捷,大明军此次征战,大小战役近千场,朱翊钧挑选了一百多份重要的战役,祭祀太庙,这个时间很长,但朱翊钧很有耐心,念的很细致。
一直到中午时分,朱翊钧才做完了这场太庙祭祖的典礼,最后至奉王殿行饮至礼,与凯旋将军饮胜。
朱翊钧放下了酒爵之后,看着诸位将军们,开口说道:“绍兴三年九月,岳武穆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州、虔州的叛乱后,至杭州临安行在面圣。”
“宋高宗赵构赐下铠甲、及旌旗,旌旗上书精忠岳飞四个字,作为岳飞牙旗,当时赵构以岳飞在洪州醉酒打赵秉渊之事,面谕岳飞戒酒,岳飞自此绝饮。”
“当时赵构答应了岳飞,再复旧山河后,君臣共饮,不醉不归。”
“最后赵构没能履约,在岳飞真的要再复旧山河的时候,赵构怕了。”
“朕答应了戚帅,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答应了戚帅,
封了奉国公后,戚帅依旧领兵打仗,朕做到了,戚帅答应朕,要还朕一个大明军容耀天威,横磨剑槊定海波的京营,戚帅也做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